網址: http://shopsquare.co/1wlO0
平時我自己上網搜尋資料就還蠻喜歡看 如何做個好法官 的
因為可以一網打盡真的是太方便!!!!!
就算沒買過肯定逛過聽過看過 如何做個好法官 吧!!!
如何做個好法官 功能:
如何做個好法官 描述:
- 出版日:1050505
- ISBN:9789869302142
- 語言:中文繁體
- 裝訂方式:平裝
內容簡介
社會越來越多元,案件越來越複雜,而法官們正在落後!﹖
美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巨擘波斯納法官,回顧三十一年司法生涯,
以自身經驗,建議法官們面對複雜的時代,如何提升審判品質與因應挑戰。
本書重點︰
★技術爆炸的時代來臨,你做好準備了嗎?
這不是對大學新生的提問,而是針對充滿智慧、富有經驗的美國法官們。這也將是本書中波斯納法官的主要探討︰「複雜性」對法官的挑戰。
★美國聯邦法院的發展與轉變
波斯納法官在本書中首度回顧他的法官生涯,道出此期間美國司法體系的轉變。在某種意義上,本書可視為波斯納法官的半自傳。
★揭露法官工作的內涵
波斯納法官表示,法律吸引了一些非常聰明的人,但法律並不深刻,它應該是最簡單的行業之一。他針對法官助理的任用、新訓、撰寫司法意見書等議題,提出建議之道,同時鑲嵌著許多精彩的法律案件。
法官正在落後。問題不在案件量,而是案件內容的複雜性!
波斯納認為,一個好的法官,首先要收集和查明事實,然後仔細斟酌法條的背景脈絡,從而得出合理的結論。他所敬佩的那些偉大法官,諸如荷姆斯、布蘭德斯、卡多佐、勒尼德‧漢德、羅伯特‧傑克遜和亨利‧弗蘭德利等,都是這樣做的。沿著這條現實主義的道路前行,才是解決二十一世紀法律糾紛的最好方法。
通過回顧過去,波斯納意在探討司法體系當前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:日益增長的複雜性為審判帶來的挑戰。波斯納認為,科技的發展、外部世界的發展,使得如今法官面對的案件越來越複雜,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難以理解。但面對複雜性帶來的挑戰,美國司法體系不是更加現實主義地對待問題,反而走向了形式主義或者官僚主義的道路,在人為構建的堡壘裡迴避真實世界的需求。在波斯納看來,以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史卡利亞為首所宣導的原旨主義(Originalism),正是這條道路的代表,也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頭號障礙。
正如一般人,法官面對一個日益令人困惑的世界。但與我們不同的是,法官們必須做出決定,必須將他們對複雜世界的理解或誤解,施於大眾。波斯納法官以普遍存在複雜性的問題,環環相扣地引出各種司法問題。但首先,波斯納區分了兩種不同的複雜性:外部的和內部的――影響律體系但非由法律創造的外部複雜性,如基因工程(專利相關案例);與此相反的,是由法律本身創造的內部複雜性,如複雜的法律解釋或缺乏說服力的法律意見書。而波斯納強調,司法機構對外部複雜性無能為力;對內部複雜性,他們能夠也必須要解決!
作者簡介
高忠義
台灣高雄人。中國律師、台灣大學國發所博士生、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、東吳大學法律碩士。曾任國會助理、部會首長秘書、電子業、金融業公司法務。譯有商周出版的《合理的懷疑︰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》、《老年、社會、法律經濟學》、《刑事偵訊與自白》、《失控的懲罰》等十餘本著作。詮智法律翻譯工作室負責人,http://transwise.pixnet.net/blog。
目錄
前言:法官討論法官面臨的挑戰
第一章 通往第爾本南街219號之路
‧教育與早年的職業 ‧一九八一年聯邦司法任命程序
‧轉變,以及關於法官新訓的問題
第二章 聯邦司法持續演變
‧半世紀的改變 ‧輸入輸出,以聯邦最高法院為例
‧階級下的幕僚擴增與專門化
第三章 複雜性的挑戰
‧進一步解釋複雜性 ‧例子,主要來自刑法與量刑
‧科技的影響 ‧司法對於真實毫不在乎
‧專門化是解決方法嗎?內部複雜性:《藍皮書》的例子
第四章 上訴審裁判過程中的形式主義與現實主義
‧形式主義的法官 ‧現實主義的法官
‧給新任上訴法官的建議
第五章 不適當的上訴案件紀錄
‧法官自行進行網路搜尋 ‧一字是否勝過一千張圖片?
第六章 上訴法官的因應策略一:司法自制
‧柴爾與其追隨者 ‧司法自制論的衰落 ‧憲法理論的興起
‧柴爾主義的衰亡與遺緒
第七章 上訴法官的因應策略二:解釋
‧精意叫人死,文字使人活 ‧夢想出一部憲法
‧相反立場的同與異 ‧現實主義者的解釋
第八章 簡單一些、新派一些:意見書的寫作與上訴審的論辯
‧差勁的司法寫作之徵兆 ‧寫作者模式相對於管理人模式
‧管理相對於管理主義 ‧形式主義者的意見書 ‧如何撰寫好的意見書
‧摩里斯案的意見書 ‧上訴辯護的一些訣竅
‧附錄:美國訴摩里斯案(原判決與改寫)
第九章 轉向地方法院
‧專家證人與陪審團審判:趣聞式的簡介
‧當事人委任的專家證人與法院委任的專家證人 ‧陪審團
‧專利案件中的陪審團審判 ‧陪審員的網路搜尋 ‧其他議題
‧附錄:錢伯來訴里爾案的陪審團指示
第十章 如何適度改善?
‧幕僚配置 ‧法官新訓 ‧持續的司法訓練
‧學術界與司法實務界日益擴大的差距
‧法學院在司法持續訓練中的角色
‧以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來救援?
結語:現實主義是前進的道路
各界推薦/推薦序
名人推薦
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副廳長 陳心弘
新竹地檢署檢察官 陳瑞仁
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簡資修
浙江大學法律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熊秉元
弘理法律事務所律師 羅秉成 推薦
◎本書是關於法官應該如何因應複雜性的挑戰。就像我們其他人,法官面對著因社交媒體、科學、全球化等因素而日益複雜的世界;但不同於我們,法官必須做出裁判,將他們對這個複雜性的理解(或誤解)施於百萬人身上……書中閃耀著許多波斯納面對紛擾而成功弭平雜音的案例。因為波斯納,我們這個世代有了我們的勒尼德‧漢德及亨利‧弗蘭德利。僅僅因為他的存在,我們在這個複雜的時代可稍感慰藉。――吉野賢治Kenji Yoshino,紐約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講座教授
◎波斯納是一位博學又精準的作者,觀點主張強健,又有三十年執業經歷與豐富實務為支援……他的洞察必引起法官和律師們的共鳴。對於每一位法律人及關心司法的讀者,他的著作絕對值得一讀。――喬安‧佩里奇Joan Pedzich,《圖書館雜誌》
◎波斯納站在當局者的角度,對如何從事法官工作進行深入、發人深省、富洞察力的剖析。更加難能可貴的是,他對這種內部人視角的優劣,做了適切的評論。――弗雷德里克‧紹爾Frederick Schauer,維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
內容試閱
本章標題並不像喬治.歐威爾(George Orwell)的《通往威根碼頭之路》(The Road to Wigan Pier),或艾德蒙.威爾森(Edmund Wilson)的《前往芬蘭車站》(To the Finland Station)那麼戲劇化;芝加哥第爾本南街(South Dearborn Street)219號,是美國上訴法院第七巡迴庭的地址,恰好意外地成為我職業生涯的終點。而我走過的「路」能夠提供一些洞見,藉以瞭解聯邦司法體系複雜化的過程。
教育與早年的職業
我在一九五九年十六歲時進入耶魯學院(Yale College),跳過了中學的最後一年。我進耶魯沒有什麼更好的理由,只因為我父親從《紐約時報》上看到,哈佛與耶魯招收中學三年畢業的小孩(芝加哥大學長期以來就收只念過兩年中學的學生,但在當時因為我成長的地方,對我來說哈德遜河以西的地方根本不存在)。我向哈佛與耶魯提出申請,哈佛拒絕了我,耶魯錄取我,所以我進到耶魯。那時候我比較想去哈佛(那是個錯誤,我稍後會提到),而且如果我繼續留在中學念第四年,然後再申請,我可能會被錄取;但我想要繼續前進。我很訝異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急著確立自己的生涯規畫,或者根本就不自己做生涯的決定。
我在耶魯主修英文,文學長期以來都是我最喜愛的科目,部分原因在於我母親是中學英文老師,我才三歲(也有可能更早)時,她就唸荷馬與莎士比亞給我聽。新評論主義(The New Criticism)在我就讀學院時正值全盛期,而耶魯正是其重鎮;新評論主義不重視以自傳與歷史方法研究文學,而將文學作品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美學客體,可加以理解並賞析,讀者毋須知道太多作者個人資訊或其時代背景。克林斯.布魯克斯(Cleanth Brooks),一位著名的新評論主義者,當時是我的資深論文指導人(我的論文以一本書的篇幅研究葉慈〔W. B. Yeats〕晚期的詩作)。當時我對於新評論主義的方法有極大的熱誠,現在仍然如此。我提到這件事是因為那影響了我的司法方法,若不是它,我無法成為細膩的讀者,而能詮釋複雜的文件。還有一點,新評論主義方法讓我脫離過度依賴歷史作為理解文件的指引的限制。
我不認為新評論主義在哈佛會有多大影響力,加上耶魯事實上較著重大學部的教育,這讓我很感謝哈佛當初拒絕我的申請。
耶魯畢業後我直接進入哈佛法學院。我對法律並無熾熱的興趣,但我父親是個律師(也是個生意人),而法律當時是許多人設定的職業選擇,今天依然如此。雖然我喜愛文學,卻無意靠著寫作謀生,也沒興趣執教。我也申請了耶魯法學院並獲得錄取,但最後認定哈佛比較有挑戰性;它不會像耶魯法學院過去與現在那樣把學生當孩子寵。我想我做了正確的選擇。
我喜愛在哈佛法學院的第一年,我喜歡它的殘酷。哈佛把最好的老師都排在第一年,而他們確實非常厲害,儘管冷酷、苛求,有時候還有些討厭。那一年結束時,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,我覺得自己顯然變得比前一年的我更聰明了。我也發展出一種尊敬法律與法律人(至少是哈佛法學院教職員所投射出來的法律人性格)的情感,而且特別看重普通法,那是第一年的主要科目。第二年與第三年的課程就沒那麼有趣了。(有些課教得很爛,也就是那時我才發現法學院把它最好的老師都排在大一課程。)我退掉了大二的許多課程(所以我的成績掉下來,而我在大三變成較認真的學生),並且將最後兩年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《哈佛法學...
相關 如何做個好法官 商品推薦